调伏你的瞋心。
这以下作一个总结,总之菩萨对于这种不饶益的境界,内心「终不结恨,不久怀怨」。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在面对不饶益境界有两种相貌:一个是埋怨,一个是怨恨。不久怀怨,就是说一个浅位菩萨内心是有所得的,对自我意识的执着也是非常坚固,所以遇到不饶益的境界内心埋怨几句,这个是可以接受的;但是你不能够把这个埋怨的力量转成一种怨恨,不能结成一种怨恨。
就是说我们无量劫在生命中打滚那么久了,跟很多人结了善缘、也跟很多人结了恶因缘:恶因缘一接触的时候,内心当中自然会产生怨、埋怨;但是你身为一个菩萨,你到了佛堂做定课的时候,经过你在佛堂里面的修止修观以后,你一定要产生一种观照跟调伏的力量,把你刚刚不平等的心情调伏下来,不能够让埋怨在你心中不断的累积、增长广大而结成一种恨,不可以这样子,这样子你就伤害你的菩提心。
所以这个地方《瑜伽师地论》说不久怀怨,你这个怨的时间不能太久,绝对不能让这个怨结成恨。当然不能结成恨,那就是自己要有修行的道力。「如是等类,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」,前面所说的就是一个菩萨忍辱的一个相貌。
在《智度论》 上龙树菩萨说:佛陀讲六度修学,为什么讲完布施跟持戒以后要讲忍辱?龙树菩萨先作一个譬喻说:譬如一个贫穷的人家,他刚开始要先追求珍宝,有了珍宝以后,他必须建立一个仓库来保存珍宝,使令珍宝不会被贼所偷去、不会流失掉。
我们修学六波罗蜜亦复如是,我们透过前面布施、持戒善业的造作,内心积集很多福德的资粮,这样善业的福德资粮如果没有忍辱的保护,布施、持戒的善业就很容易退失。
如果我们今天把布施持戒形容做珍宝,忍辱就扮演一个仓库的角色,它能够使令你已经成就布施、持戒的善业不会退失掉,它就扮演这个角色,你就知道忍辱的重要性,它能够使令你在逆境现前的时候「于诸境缘,安忍不动」,能使令你不动。好,我们看《讲义》,第三十四页:
己三、障忍辱度
庚一、瞋打报复戒
前面是把忍辱的体性跟相貌作一个扼要的说明;这以下有四条戒,这四条戒主要是在对治瞋心,佛陀这样一种对治瞋心是安排四条戒,等于是由粗而细,瞋心的相貌是由粗到细,要我们次第的对治。先看第一条戒「瞋打报复戒」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